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概述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出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批评
假定所有国家的价格商品价的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此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事实上生活水平有时很少被购买力平价所影响。
参考资料
标签
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