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净金融交易的帐目表。通常被分成经常帐,它包含有形贸易(净货品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和无形贸易差额(如航运,银行和旅游服务的支出和收入);资本帐,该帐户的短期和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如来自直接投资、证券、地产等收入)。有形及无形贸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机会出现盈余(如出口大于进口)或赤字(如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整体国际收支则应该没有盈余或赤字。
1、定义
IMF在《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规定:国际收支(BO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包括:一、一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交易;二、一个经济体的货币
黄金、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的变动和其他变动,以及这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债权债务的变化;三、无偿转移以及在会计上需要对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变化加以平衡的对应记录。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注:在国际收支的统计中,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家庭及其内个人和法人或社会团体。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在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时,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国际储备会发生增加或减少。为什么美联储(或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要持有国际储备或者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其储备持有量的大小呢?国际储备交易是美国与其它国家间的几大资本流动之一。为了理解美联储如何积累国际储备及其可以用于外汇市场干预的储备数量,我们必须考虑美国与外国间的更广泛的资金流动。我们可以利用国际收支账户来理解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账户(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度量了本国(本例中的美国)与所有其它国家之间的所有的私人和政府的资金流动。美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类似于家庭或企业可以用于记录收入和支出的簿记过程。在国际收支中,从外国人到美国的资金流入是收入,被记录为正的数字。收入包括由于购买美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美国的出口)、获取美国的资产(资本流入)以及美国居民收到的馈赠(单边转移)所带来的资金流入。从美国到外国人的资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负号记录。支出包括:
(1)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
(2)美国家庭或企业购买外国资产的货币支出(资本流出);
(3)对外国人的馈赠,包括对外援助(单边转移)。国际收支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概况了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有关的交易(经常账户余额,包括了贸易余额)以及与国际借贷有关的资金流动(金融账户余额,包括了官方结算)。每一笔国际交易代表了商品、服务或资产在家庭、企业或政府之间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双方必须总是平衡的。换言之,国际收支账户的收入和支出必须等于0,或者说,经常帐户余额+金融帐户余额=0。
2、账户结构
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概况了一国与其外国贸易伙伴之间由当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所带来的交易。如果美国存在经常账户盈余(正的数字),这意味着,与向外国人购买的进口商品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销售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此,美国居民拥有了可向外国人贷出的资金。通常,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负的余额,或者说处于赤字状态。美国2009年的经常账赤字是3784亿美元。当存在经常账户赤字时,美国必须借入这一差额以支付购自国外的商品和服务。总而言之,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必须由国际借贷或官方储备交易的变动来平衡。决策者一直担忧美国在1980s、1990s和2000s的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导致了美国严重依赖于来自国外的储蓄以融通国内的消费、投资和联邦预算赤字。尤其令人担忧的是2000s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提高的对来自外国中央银行而不是私人投资者的资金的依赖。美国2000s年代的经常账户赤字的一大原因可能是全球“储蓄过剩”。储蓄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诸如日本之类的国家高储蓄率的结果,这些国家存在不断老龄化的人口,从而提高了其为退休而准备的储蓄。此外,全球储蓄水平提高了,因为自1990s年代后期开始,诸如中国、韩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之类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东欧国家随着其收入水平开始上升也提高了储蓄。由于高的储蓄率和相对有限的投资机会,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美国,抬高了美元的价值。高的美元币值减少了美国的出口,增加了进口,导致了经常帐户赤字。
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度量了现有的金融或实物资产在国家间的交易。当一国的某个人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了一项资产(例如,摩天大楼、债券或股票份额)时,该交易被作为一项资本流入记入国际收支账户,因为资金流入该国以购买资产。当一国的某个人从国外购买了一项资产时,该交易被作为资本流出记入国际收支账户,因为资金从该国流出以购买资产。例如,当一位富有的中国企业家在纽约的川普大楼(Trump Tower)购买了一套复式公寓时,这笔交易被记录为中国的资本流出和美国的资本流入。金融账户余额等于资本流入量减去资本流出量,再加上资本账户(capitalaccount)交易的净值,资本账户主要由债务减免和当移民进入美国时的金融资产转移所构成。[1]如果与向外国人购买的资产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出售了
更多的资产,金融账户就是盈余的。如果与向外国人出售的资产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购买了更多的资产,金融账户就是赤字的。美国在2009年的资本流入是3565亿美元,资本流出是1405亿美元,再加上1亿美元的净资本账户交易,其净的金融账户余额(由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的增加)是2159亿美元。官方结算账户并非国家间所有的资本流动都代表了家庭和企业的交易。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资产持有量的变化为私人资本流动提供了补充。官方储备资产(official reserveassets)是中央银行持有的用于国际支付以结算国际收支和执行国际货币政策的资产。历史上,黄金是主要的官方储备资产。现在的官方储备主要是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政府证券、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以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
我们在本章后面会讨论的一家国际机构)创造的被称为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 Rights,SDRs)的特殊资产。官方结算等于一国的官方储备资产的净增加(本国持有量减去外国持有量)。官方结算余额有时候被称为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balance-of-payments surplusor deficit)。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术语有些令人费解。我们前面已经看到,国际收支等于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之和,因此,总是等于零。考察国际收支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官方结算余额从金融账户中剔除。这一剔除使得一国具有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成为可能。从这一角度看,美国在2009年存在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当一国具有这个意义上的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获得了国际储备,因为其收入超过了其支出。换句话说,外国中央银行向该国的中央银行提供了国际储备。当一国具有这个意义上的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损失了国际储备。由于美元和美元计价的资产充当了国际储备的最大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美国国际储备的减少和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增加来融通。类似地,美国国际储备的增加和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减少相结合可以抵消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3、账户关系
原则上,经常账户余额和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等于零。实际上,度量问题使得这一关系无法准确地成立。对度量误差和统计不一致的调整是在国际收支账户的金融账户部分报告的。2009年,这一调整等于1625亿美元(资本流入)。很多
分析家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巨大的统计不一致反映了与非法活动、避税或政治风险导致的资本外逃有关的隐秘的资本流动。总结一下,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影响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为了结清一国国际收支的国际交易,该国中央银行和外国中央银行从事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官方贮备交易。资本账户是国际收支的第三个且不太重要的部分。资本账户记录了相对较少的交易,如债务减免、移民的转移(包括了当人们进出一国时所携带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以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买卖。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是版权、专利、商标或自然资源开采权。金融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定义经常被误解,因为1999年之前的资本账户记录了现在既包括在金融账户又包括在资本账户的所有交易。换言之,资本账户交易从国际收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变为一个相对不重要的部分。由于现在所称的资本账户的余额是如此之小,为简单起见,我们在这里将其与金融账户合并在一起。
4、调节理论
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
1.弹性论 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2.吸收论 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帐户可表示为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 可变换为: X-M=Y-(C+I) 设 X-M=B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 A=C+I A表示国内总支出 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顺差。吸收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收入超过总吸收,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3.货币论 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货币论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当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是和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物价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货币需求供给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货币需求,P国内价格水平,f表示函数关系,i是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 Ms=D+R Ms表示货币供给,D指国内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R是通过国际收支获得赢余储备。该式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受两个机制的影响,一个是国内信贷,一个是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 Ms=Md Md=D+R 这个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国际储备来满足;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想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4.结构论 其代表人物为保尔·史蒂芬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是长期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引起长期逆差的结构性因素有: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 结构论认为调节政策应主要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给。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胜利地从传统部门流向新兴行业。
5、其他信息
中国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关系人民币汇率的浮动,主要还是跟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关,因为人民币汇率浮动,不针对单一的一个货币,对美元浮动,对欧元浮动,对日元也浮动,因此如果说其他一些主要货币不稳定,不管是升还是降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更需要人民币浮动机制灵活一些,这样,才能应对其他货币的变化。全球经济平衡,包括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着所谓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校正的过程也不会是很短的时期,好象能有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忽然到哪天就结束了,事情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当然,最主要的大家还是要通过分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看这个趋势的变化。而关于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央行是否会进一步采取市场干预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也是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根据一定的规律对市场的供求采取某种干预。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越是接近均衡点,市场供求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允许和鼓励市场供求关系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市场中的参与和干预的程度会有序地减弱,这样可以更加体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参考资料
标签
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资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