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03-04 14:59 knroman
创新的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或短期看都是极好的事情
去年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经济形势报告。在这场被媒体评论为“经济公开课”的报告中,李克强分析阐述了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并且第一次用“保持定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完整阐述了他对创新宏观调控的理念。
他用“柴薪”比喻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银根、多发赤字,那就像古人讲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他同时强调,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但不能“不动”。“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此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浅U形反弹”,媒体也早已不再怀疑新一届中央领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一家美国报纸评论说:“关于中国,大家都同意的旧观点是,这是一个政府为追求最快经济增长不惜一切代价的国家;而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新观点是,这是一个政府可能在主动放慢增长的国家。……这意味着一个放慢的增长率,但也是一个更可持续、更和谐的增长率。”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本届政府选择“创新宏观调控”的理念,是推动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唯一选择。“货币量已经太多,‘放水’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生工程构成了财政支出的刚性需求,财政赤字也没有太大空间。”他说,“可以说,政策的腾挪空间非常有限,这也倒逼政府必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梳理以往新闻便可发现,本届政府对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最早表述,始自去年6月8日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座谈会。李克强总理当时强调,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他同时提出五项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压缩行政开支、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抑制消化过剩产能,以及进一步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举措。显然,这与其后的“合理区间”、“黄金平衡点”等理念一脉相承。
一位国务院工作人员透露,早在李克强出任总理之前,“转型”和“创新”就是他最常提到的两个概念。这位工作人员推测,创新宏观调控的思想,或许几年前就已经在他的脑中初步成型了。
事实上,在完整阐释这一理念之后,李克强一直在不断丰富、完善着他对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理解。今年1月,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意见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伟的一番表述引起了李克强的关注和兴趣。
刘伟说:“我国经济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强,根据现在的情况,经济增速稍微低一些,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是可以承受的。”
李克强听得十分专注,并且不时认真记录着。整场座谈会结束后,他对刘伟说:“增长率和就业率的关联。请你帮助再认真研究一下。讲增长率不能只保证新增城镇人口的就业,还要涵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
有理由相信,引导2013年中国经济“反转剧”的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今后几年依旧会是中国这艘经济巨轮航行的“罗盘”。一位政府人士评论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是应对危机的一时之举,而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长久之策。”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在此前评论表示,这一创新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国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看是极好的事情”。(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