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03-04 14:59 knroman
但在当时,这种“定力”却需承担巨大的风险及后果。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向媒体透露,“钱荒”期间,他不断接到来自海外的电话。大家的问题高度一致:“中国的银行是不是要发生危机了?”
“如果换个人,可能就真的放钱了。何必呢?央行又不是没有钱。”一位政府人士说,“但克强总理就觉得,如果‘放水’,银行就会越发有依赖性,所以他始终没有过度干预市场。”
年终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6%,增速为三年来最低。
事实上,应对“钱荒”并不是李克强首次展示“定力”。这位政府人士回忆,去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之初,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三四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
“当时就有人主张扩大赤字,说白了就是欠全国人民的钱呗。但总理坚决不同意。”他说。当时,李克强几次主持召开会议,一方面降低“三公”经费支出,要求中央机关带头压缩“三公”经费5%;另一方面“盘活存量”,用好各部门账上的存量资金。他甚至派审计署清查各部门沉淀资金,责令限期支出,“逾期将由中央财政收回”。
一位知情人士用“相当不容易”来评价这一系列政策。他说,国务院对经济工作负总责,万一坚持“不刺激”,结果经济真的出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不增发货币,不过度刺激,这不仅是‘定力’,也包含科学的预判和坚定的意志决心。”
有媒体引用经济学家的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坚决不“放水”的用意,是按照经济规律,以市场之手,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英国路透社评论称:“这是迄今最明确的迹象,显示中国新领导人愿意为长远利益而忍受一时经济之痛。”
渣打银行则形象地比喻说,这是李克强对市场“严厉的爱”。
让市场知道,政府的手什么时候会动,什么时候不会动
“钱荒”事件发生20天后,李克强公开阐述了自己的宏观调控思路。7月9日,在广西举行的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这并不是李克强首次提出“合理区间”的表述,但却是他第一次对“合理区间论”做出的具体阐释。他解释说,所谓“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政府就不去干预刺激,而是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合理区间论”提出的当下,正是中国经济去年最困难的时期,出口数据大幅波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唱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没有人知道政府会不会救市。一位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不要说社会上,我们自己一些工作人员都坐不住了。大家都很疑惑,政府怎么还不采取措施?”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曾追求高度灵敏的调控政策。“猪肉价格降了,我们马上补贴农民,修冷库增加储备。结果冷库还没修完,价格又上去了,根本跟不上市场。” 这位工作人员说。
而“合理区间论”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市场主体一个明确稳定的预期,让他们知道,政府的手什么时候会动,什么时候不会动。“既不让市场觉得,一有困难政府肯定出手,也要让市场相信,真正遇到了困难,政府不会不管。”他说。
如同一剂“定心丸”,“合理区间论”很快获得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积极回应,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指受此鼓舞,小幅走高。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李克强为经济增速划下了一条线,给中国和全球股市提振了信心。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则认为,这是中国领导层向市场和公众发出的“明确、坚决的信息”。
“合理区间论”提出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研究机构也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此前“唱衰中国”的论调纯属假警报;创造“金砖四国”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称:“我坚信中国10年平均增速7.5%的抱负很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