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2014-12-27 17:43 knroman
8、银监会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
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放宽
事件 6月30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宣布从2014年7月1日起,对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调整。
《通知》明确,在近年已实施的存贷比分子扣减支农再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对应贷款以及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基础上,再扣除以下三项:一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提前偿付的其他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二是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三是商业银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转贷资金发放的贷款。上述贷款具有明确稳定的资金来源,无需相应的存款资金进行匹配。
此外,调整存贷比分母(存款)计算口径。在现有计算口径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一是银行对企业、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二是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存贷比压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三农”、小微、棚改等项目倾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商业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实体经济。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4.17%,较年初略有下降。
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75%存贷比监管于1995年在《商业银行法》中确定后,一直作为监管层考核银行资金运用情况、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多样化、流动性紧张等问题的出现,该指标各方面的诟病日渐凸显,如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管理僵化、75%的规定压缩很多银行放贷空间等。近两年对改进存贷比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银监会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可谓顺势而为,其关注点主要有三:
一是,此次调整未改变75%存贷比硬性规定和基本计算规则,而仅把存款和贷款这两个统计口径作了调整,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修改《商业银行法》的成本比较高,进而采取了一种折中式的做法。通过“六减两增”,减少分子项,增加分母项,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整体降低约2.5个百分点,这对长期受制于存贷比约束的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有利于缓解银行存贷比达标压力,也有助于其扩大信贷投放,释放更多流动性。
二是,把对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从存贷比计算口径中剔除,具备“定向宽松”的引导作用,能够刺激商业银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意愿,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尤其在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背景下,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薄弱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此次调整幅度整体较为温和,动态效果值得期待。短期看,信贷投放的增加主要向“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结构性倾斜,不会出现大规模信贷扩张,“微刺激”效应明显。此外,目前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尚未正式发行,将其纳入存款项的统计口径作用效果有限。但从长远来看,这会鼓励银行通过发行大额存单来扩大负债来源,对促进大额存单市场发展、推动银行负债多元化有积极作用。
9、风险加快暴露
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
事件 受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2014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加强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监管协调,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成为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资产质量呈持续下滑态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66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25亿元,创近年来的新高;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除了“两高一剩”、制造业和进出口行业外,资源、贸易和物流等行业的不良贷款有增加趋势;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质量保持稳定,尚处可控范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上升显著。从区域分布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市场经济较活跃、中小企业较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整体而言呈现风险逐步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蔓延、从风险已经集中显现的华东及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蔓延的态势。
2014年,为了进一步盘活存量信贷和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核销坏账达1001亿元,核销率较年初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处置回收不良贷款922亿元。
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895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47.15%;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93%,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点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2014年,中国GDP增速持续回落,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继续收窄。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的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虽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但不良余额仍较快增长,不良率创近年来的新高。
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贷款风险是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主因,且今年以来这些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一方面,不良贷款增长较快的地区逐渐增加。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上半年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增长最快,而三季度以来,其他沿海省份的不良贷款增长也开始加快;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涉及行业有所增加,企业规模也出现大型化的趋势。除了“两高一剩”、制造业和进出口行业外,资源、贸易和物流等行业的不良贷款也有增加趋势。随着前期一些大型企业过度多元化投资造成的资金问题不断显现,以及小微企业风险通过担保和产业链传导等方式向上游企业扩散,中型和大型企业经营风险逐渐累积,大额不良贷款事件时有发生。
总体来看,虽然企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但得益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质量的稳定,2014年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趋势性变化,资产质量仍处于可控状态。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速将出现趋势性放缓,而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对部分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将对银行业资产质量造成持续性的压力,预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也将至少维持6个至9个月,但考虑到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仍相对较好,有较强的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未来不良贷款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