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2014-12-27 17:43 knroman
3、《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实施
银行收费进一步规范
事件 2月14日,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办法》将银行服务价格分为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实施分类管理。对于银行客户普遍使用、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银行基础服务,纳入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管理范畴,由主管部门根据商业银行服务成本、服务价格对个人或单位的影响程度、市场竞争状况等制定和调整。
根据新规,自2014年8月1日起,有条件地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
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还同时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的通知》,商业银行为银行客户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管理,包括部分转账汇款、现金汇款、取现和票据等服务项目,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执行。
《办法》还细化了对银行服务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对突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规定,未按规定程序制定和调整市场调节价,银行分支机构擅自定价,未按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内部管理不合规等行为,都明确了相关处理的法规依据。
点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良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使银行业收费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有利于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使银行的收费和定价机制具有更为详尽的法律基础和依据,增强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是商业银行价格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实现委托方、银行、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办法》的出台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短期来看,金融消费者减免了费用,银行会减少收入,从而对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如几大银行减免的相关费用达数百亿元,这种效益转移到了广大客户手中。但从长远看,《办法》在严格规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的同时,充分体现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有偿性,形成多样化的服务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能满足银行市场化的需求,有利于银行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管理体系,改善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并推进银行业费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商业银行的市场调节价呈现多元、竞争格局。
《办法》体现的改革理念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于规范银行收费行为、建立银行业良好竞争秩序的决心,预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要以价格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契机,积极落实政策规定,从定价机制、内部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升,更好地履行经济社会责任。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做到:准确把握成本测算、调整和定价,探索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逐步解决定价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促进商业银行收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落实明码标价,提高信息透明度。不断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向品牌化服务发展。以客户为导向,提升服务的附加值,做到服务收费与服务价格的内在统一。开展中间业务金融创新,深化产品价值创造。应稳步扩大中间业务范围,加快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转型。
4、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
银行业发展经历最困难一年
事件 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背景下,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贷款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截至2014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2014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平均增速为9.69%,五大行中4家银行的盈利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2014年银行经营环境和经营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存款加速流出,负债成本高企,息差改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存款增长乏力导致贷存比压力凸显,加之实体经济需求疲弱,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和意愿下降,贷款规模增长普遍放缓。此外,受监管机构清理不规范收费影响,今年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速普遍出现明显收窄,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加速暴露,风险逐步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蔓延、从华东及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资产质量形势严峻。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创近年来的新高。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11月30日,国务院就《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大举措密集推出,进一步释放了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信号,未来对银行产品定价能力、资本管理能力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都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点评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 詹向阳
2014年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由连续10年的两位数增长降为个位数,预计明年将有部分银行出现盈利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对银行盈利下滑需要正确解读。首先,这是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结果。第一,2013年以来,利率快速市场化,同时央行多次不对称调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NIM不断收窄,盈利下降。第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和PE的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渗透,加速了金融脱媒,银行的客户和存贷款业务份额大量流失。第三,监管约束加强,包括最低资本限额、存贷比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抑制了银行贷款发放能力的释出;而前一时期对企业的过度融资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进而导致银行贷款意愿下降。贷款的减少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乏力。
其次,商业银行未能及时转型是导致其盈利下降的主观原因。总体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盈利模式仍然过分依赖贷款,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资本监管强化等新环境下产生的利差收窄、客户流失很不适应,造成盈利增长急速下滑。
再次,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为适应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资本监管强化等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而转型的主要路径是稳妥开展综合经营。为此,宏观政策层面必须要进一步开放综合经营限制,为商业银行营造有利于转型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加速转型。
5、颠覆传统模式
银行加速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
事件 2014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从低调观望到积极参与,商业银行奋起直追,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明显加快。
工行今年加速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布局,从四个维度建造全新的“e-ICBC”。其旗下的“融e购”、“工银e支付”、“逸贷”等产品今年增长迅猛;即时通信平台也已推出。此外,工行线上收单工具“线上POS”、B2B平台将于年内推出。
农行着力打造“一大平台+四类应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矩阵,并在7月8日上线了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磐云”平台,可提供信贷、理财、网购、支付结算、投融资信息中介等全业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行重点打造“中银易商”整体品牌,已陆续推出“中银E社区”、“航运在线通”、“惠民金融服务”等网络金融服务。8月,中行在上海推出首家网络金融产品O2O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12月又推出B2B跨行支付产品,实现了电商平台一点接入中行,支持多家银行企业账户在线支付。
股份制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加紧密。如平安银行今年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橙子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面向公司、零售、同业、投行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
此外,银行开始进军P2P,招商银行推出了小企业E家,国开行参与投资设立开鑫贷和金开贷,民生银行推出民生易贷,包商银行推出小马bank,兰州银行推出e融e贷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作为从组织架构到营销策略全方位互联网式探索的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直销银行应运而生,并在下半年迎来阶梯式的增长。截至11月,共有14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上线。其中,民生直销银行目前注册用户量已突破120万户,金融资产超230亿元。
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自去年开始,来势汹涌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发生着多维度的交融与碰撞,热度持续不减。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天然优势,通过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市场形成冲击,改变着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传统运营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业不得不向“躺着赚钱”、养尊处优的日子挥手告别。
互联网金融代表着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银行业要避免沦为金融业的“恐龙”,就必须主动“触网”,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这种趋势已日渐显现。自今年开始,传统金融机构不再隔岸观火,各家银行纷纷主动出击,马不停蹄地开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传统银行业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在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提高客户覆盖率、解决风险控制问题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重视利用互联网工具、渠道、平台和理念创新传统业务,挖掘“长尾”客户,实现在更广阔时间、空间范围上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精华,创新经营发展模式。
银行进军P2P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绝地反击。目前市场对P2P项目需求较大,银行通过该平台将贷款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既能满足那些未能在表内业务获得融资需求的客户,又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较之民间草根P2P,银行能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筛选,更易被社会大众认可。
直销银行无疑是银行在深刻认识到客户体验重要性后,创新发展模式,转型经营管理机制,应对互联网金融压力的产物,也是银行业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索转型之路的重要方向。直销银行利用互联网营销渠道,能拉近与客户距离,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有利于银行业务的长期可持续。虽然目前直销银行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只要银行认真改进服务,更好地迎合客户体验,相信未来直销银行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关键词: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