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资本市场十大新闻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2014-12-27 17:40 knroman
3、多箭齐发 股市改革稳步推进
事件 2014年,围绕A股市场的多项制度改革齐头并进。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上证50指数成分股上市公司纳入公开发行优先股的试点范围;11月28日,中国农业银行400亿元优先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中国境内资本市场首只优先股完成发行及挂牌。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优化老股转让制度、规范网下询价和定价行为、强化对配售行为的监管等多项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措施,为下一步向注册制改革过渡打下良好基础。10月份,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针对退市中的现实问题,在既有法律制度框架下,作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10月24日,发改委、商务部及证监会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并联审批方案正式施行。10月24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减少和简化并购重组行政许可。
点评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左小蕾
2014年围绕股市有诸多改革措施出台。一方面,这些改革大部分都属于“增量”的改革,是名副其实的“新规”。对于资本市场的“存量”问题,比如“三高”问题、过度投机问题、上司公司业绩改善的问题、资本市场“三公”秩序建设等等问题的改善,这些“新规”没有太多触及,市场对此是充满期待的。
另一方面,制度改革也需要对整体市场和经济的发展进步作通盘考虑。比如优先股的发行,解决了大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再融资问题。在此背景下,上市、增发、发行次级债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加上现在的优先股,银行系统借助证券市场配置了较多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弱化证券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
近期,证监会相关领导提出“创新交易以外的产品”。希望证券市场未来的改革更多在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上着墨,这应该是经济新常态赋予金融创新的大逻辑。
4、股债呈现双牛格局
事件 2014年12月8日,上证指数2011年以来首次突破3000点。以年内最低点1974.38(2014年3月28日)计算,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超过51.95%。数据显示,11月24日至12月5日,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7156亿元,12月5日成交金额超过1万亿元。大盘蓝筹股成交活跃,12月3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成交金额占全市场成交金额的比例达到52%。从投资者参与情况看,今年前11个月日均新开账户2.9万户;从融资和股指期货看,截至12月3日,投资者融资余额约8500亿元,较今年6月底4034亿元的融资余额增长一倍多。截至12月2日,股指期货持仓较去年年末增加约75%。
债券市场同样走牛。中债总指数(总值)财富指数自2013年12月31日报收135.598后一路攀升,至11月11日到达阶段性高点156.0090点,累计涨幅达到15.05%。利率债方面,11月24日中债国债总指数达到155.5600,较去年末的139.5670点,上涨11.46%。中债金融债年内最大涨幅达到12.71%。信用债方面,中债企业债总指数年内最大涨幅达到13.78%。
点评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徐高
今年,国内股债市场双双强势走牛,牛市的源头来自资金在金融市场中形成的“流动性堰塞湖”。这是因为,今年以来的资金流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配。一方面,农业与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对资金需求总量不大,再加上他们的风险度也较高,银行向其投放信贷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房地产和基建这两个资金需求大户在获取融资方面受到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性阻塞因此产生。
这样一来,实体经济的“融资难”和金融市场的“不差钱”便同时出现。在“流动性堰塞湖”里看涨的“水位”推动下,股债这些金融资产在宏观经济愈发低迷的背景下反而大幅走牛。“堰塞湖”何时泄洪,将是决定牛市能走多远的最关键因素。
5、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500家
事件 相比去年底的355家挂牌企业,今年新三板的市场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截至12月22日,新三板挂牌公司突破1500家,这一数字已超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之和,新三板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
若保持这一挂牌节奏,明年上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将超过2000家,此后有望赶上整个A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和。
在业务创新方面,新三板市场今年也是可圈可点。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正式实施做市商制度。据相关统计,自做市转让方式启动以来,累计成交规模已突破10亿元大关。11月20日单日做市交易规模首次超越协议转让。目前做市转让活跃度不断提升,交易规模不断攀升,并且高频交易正趋于常态化。
点评
太平洋证券副总裁、中关村新三板学院院长 程晓明
挂牌企业突破1500家对新三板以及整个证券市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创业板5年上市了400多家企业,平均每年80多家,这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推动作用较为有限。事实上,企业上市难不是上市门槛高低而是门缝宽窄的问题,即上市节奏问题。进一步讲,未来推行的注册制改革如不能解决上市节奏,注册制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注册制。
注册制改革有三个关键方面:一是放开上市节奏前提下的降低上市门槛。如果降低门槛不配合放开上市节奏,那么注册制改革作用就大打折扣。因为只有公司大规模上市,市场才有选择余地。二是通过退市倒逼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在上市公司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只能让市场和投资者来判断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来判断。从这个角度讲,要把上市条件变成“不被强制退市”的条件,一个企业上市后能不被退市,它就应该可以上市。通过加强退市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如果只抓上市环节,上市质量很难提高很多。目前的问题是上市放不开,退市退不了,退市制度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程度。三是退市标准市场化。最好的退市标准不是财务指标,比如利润,而是交易价格、交易量,交易价格反映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信心的强弱,而交易量反映了投资者兴趣的大小。目前的退市制度采用了两个指标,但标准太低。企业规避这个方面较为容易。
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500家,今年新增1200家。目前来看,放开上市节奏已成为新三板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并让新三板成为了真正市场化的市场,真正的发行注册制已在新三板市场实现。此外,引进做市商制度,不是单纯地解决市场活跃度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合理定价问题,这也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关键词:
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