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金融改革发展丰收年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牛娟娟 2014-12-25 17:37 knroman
时值岁末,2014年金融改革以密集出台的政策节奏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爆发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的区间扩大到1.2倍。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存款保险条例撩起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面纱,成为201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大看点之一。未来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也将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夯实基础。
“从年初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到3月份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再到年底密集出炉的利率市场化举措以及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2014年可谓金融改革丰收年。”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回顾全年,金融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
“双率”改革写新篇
利率是资金要素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关乎全局。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力度不断加大。11月21日,在调整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同时,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扩大了利率市场化定价空间。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还健全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稳步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等。不久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一次演讲中总结了这一成绩:2014年1至10月,我国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超过了5800亿元,而2013年全年仅340亿元。胡晓炼表示:“这对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
除利率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在加快推进。
2014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在充分考虑经济主体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银行柜台汇率报价区间由2%扩大至3%,这也是自2012年由0.5%扩大至1%之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再次扩大。
“人民币波幅扩大增加了资金套利的难度,会导致部分套利需求的减退。”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此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有利于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一步深化汇率改革的同时,退出汇率干预正成为央行货币框架的新常态。此外,央行还授权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人民币对英镑、欧元、新加坡元、新西兰元等货币的直接交易,降低了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
宏观调控方式显新意
“说起今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调控方式,用一个‘新’字来概括最为精准。”来自工行的市场人士认为。
回顾全年,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人民银行以促进结构调整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年内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和0.5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同时,积极创新货币供给工具,调节流动性供应,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央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有专家认为,2014年的货币政策积极发挥“定向”的作用,不断增强了政策灵活性,取得了预期效果。首先保证了不出现大规模刺激政策。其次,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使其在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轨道上稳健前行。第三,这样的调控更为灵活精准,有助于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货币基础。
2014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形势下,我国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推动结构性改革和调整。除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管理、清理不合理的收费、规范影子银行业务、遏制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包括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这些改革的推进,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2014年,人民银行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减少行政审批,强化市场约束,加快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稳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直接融资比例大幅提升。此外,还大力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5个方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开放和风险监管经验,积极助力区域金改向纵深发展。
“人民币”成耀眼关键词
2014年前10个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近8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约24%,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为15.7%,和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本币使用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已有28个中央银行与我国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总金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14年与瑞士、斯里兰卡、俄罗斯、卡塔尔、加拿大5国的中央银行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截至2014年10月份,我国央行先后与12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签订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其中今年与英国、德国、法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卢森堡、卡塔尔8国央行签订了清算安排。至此,除在传统的亚洲地区,人民币货币合作延伸到了欧洲主要经济金融中心,拓展到美洲、大洋洲、中东地区。
截至10月底,已有169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市场投资,超过30家的央行和货币当局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
一组组数据展示了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的骄人成就。2014年以来,“人民币”已成为金融改革领域最耀眼的关键词。这一年间,我国允许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以人民币开展境外证券投资,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外试点,允许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等。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积极推动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14年10月末,共有16家境内金融机构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1055亿元,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5亿元。
2014年也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5周年。10月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跨境人民币业务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需求驱动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如果没有顺应市场需求而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行稳致远。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国家改革整体战略部署正在逐步落实之中,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做大做强等改革将不断推进,同时,国家“周边大通道”和“一路一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逐步落实,我国对外经济金融交往不断深化,将会派生出更大、更广范围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市场需求,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注入新的动力。
2015年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可以预见,这将是金融改革“再下城池”的又一个重要年份。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预计,2015年金融改革步伐将继续呈现加快态势。存款保险制度已公开征求意见,预计2015年正式推出,鼓励成立更多民营银行等政策预计也将陆续出台。另外,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进,相应地配合金融机构的转型和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有望进一步开放和扩容,行政管理方面,逐步放松管制、更多地利用市场功能来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将是大趋势。
关键词:
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