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新闻资讯 > 专家观点

直面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阵痛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卫     2014-01-13 20:51    knroman

  显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前,这种周而复始的阵痛不会消失,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阵痛降至央行可控,商业银行风险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知道,表面上,造成我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在于季末“到点”冲高各商业银行存款规模所引发,即每到3月末、6月末、9月末和12月末各商业银行就会出现“惜借”,进而推高银行间市场质押回购利率,造成一定时期内银行间流动性危机。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盈利模式已无法适应现有的市场利率化改革进程。只有抓住造成这种周而复始的流动性冲击源头,才能有效降低这种冲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从商业银行自身调整出发,需要调整商业银行早已习惯的“低息揽存、高息促贷”的简单表内业务,改变一味追求存贷规模的简单扩展,调整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需要重视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变化与流动性的应变和准备能力,不能再沿袭过往严重依赖同业业务创新或者简单寄希望于“央行放水”的美梦之中。同时,配合“8号文件”整顿清理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池业务,深化“去杠杆化”进程,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降低违约风险,严防流动性危机转化为银行的信用危机。

  从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进程与大环境来看,需要吸收和总结美国取消Q条例与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储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需要商业银行监管机构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另外一方面需要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与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影响,如“余额宝”、“易付宝”等。从美国的经验看,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条件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最佳环境。

  若从拓宽融资渠道来看,沪深股市IPO重新开闸与“新三板扩容”落地等,客观上也可能会对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有帮助,对摆脱融资市场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尴尬局面也会有益。考虑到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改革的全局,笔者认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双向改革将会全面启动。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任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关于金融范 | 产品和服务 | 公益活动 | 商务合作 | 汇款账户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KNROMAN Company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1472号 | 滇ICP备2022003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