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副行长就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与专家座谈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15-10-28 09:59 knroman
按:10月23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降息降准既是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根据物价水平、流动性状况所作的预调微调。同时,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设置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前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一些波动,在此情况下,国务院仍下决心迈出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的一步,显示了中国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魄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意义更为深远,需要更深入的解读。近日,易纲副行长就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现将易行长的主要观点整理综述如下:
一、利率市场化的沿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超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对资源配置的认识也逐渐从主要强调产品的市场化过渡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人民银行始终坚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在2003-2004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金融市场利率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有所扩大。此后,受外汇储备积累过快、外汇占款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过多等因素制约,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转为运用数量型工具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所放缓。2012-2013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所加快,直至目前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历时长久、走了不少台阶、做了很多铺垫和准备的过程。
二、理顺要素价格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金融资金或资本的配置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密切相关。如果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角度看,通常考虑的都是资源应该配置给谁,比方说是给城镇化,给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别的领域。但最根本地,如何配置资源始终还是一个效率问题。如果配置效率比较低,浪费就大,支持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效果都会差。提升配置效率的核心在于理顺要素价格,这在经济学原理上是很清楚的。普通老百姓可能一时不这么想,更多的是关注什么东西往哪配置。但实际上,通过价格机制将社会资金配置给国民经济的高效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都是最有好处的。
三、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产品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资源的配置需求已经高度多样化了。从企业类型看,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从所有制看,有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从存款需求角度看,有用于养老的,有给子女结婚准备的,也有随时需要支取的,需求和用途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带动金融产品多样化发展,进行差异化定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价格管制会导致产品单一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不丰富,需求起不来,供给也就非常单一。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去俄罗斯,会发现当时红场边上不仅有大商店,还有经互会组织成员中东欧国家的商店一条街,大家比较喜欢的是南斯拉夫和波兰的商店,这些国家改革早一点,商品丰富一点。但象计划经济较强的经互会国家开的商店,店面倒是很大,但往往只卖一种商品,而且质量不好。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单一到何种程度。金融产品也一样,如果控制价格,就必然导致产品单一化,结果供给和需求都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是能够真正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渠道。
四、利率市场化可为货币政策转型创造基础条件。计划经济时期不仅金融产品单一,也没有真正的货币政策。在转轨初期,货币政策必然比较倚重数量型的手段,因此大家都说要加快货币政策转型。这次改革也提到促进货币政策转型,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这中间往往有路径依赖,即越是有行政控制,就会越依赖行政控制,觉得只要行政控制一解除,那就不得了了,就乱了,这样就越是转不过去。这与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产品价格改革的态度类似。
实际上,随着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就有了基础条件,同时政策传导也就有了微观基础,货币政策调控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向价格型模式。从微观层面讲,如果利率一直管制,利率都由央行决定,商业银行对央行利率的依赖性就会很强。在利率放开之初,由于银行对定价研究不够,缺乏定价能力,仍有依赖感。你要让他自己定价,他就简单地参照左邻右舍。但利率市场化从2004年走到现在,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商业银行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
存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