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新闻资讯 > 宏观经济

2009年—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实施内容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5-03-16 10:31    knroman

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9年重启以来,至今已迈入第七个年头,为此,本刊特别梳理了七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实施内容,以飨读者。

  【2009年】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010年】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三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

  一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

  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薄弱环节。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增加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安排好这些公共投资,既扩大内需,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进一步完善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引导居民的消费。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等等。

  四是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压缩一般性的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地区区域发展。尤其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2年】

  一是“减”,即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二是“增”,即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三是“保”,即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促”,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13年】

  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

  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4年】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实安排重点支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腾出资金重点用于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二是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三是切实防控财政风险。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进一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关于金融范 | 产品和服务 | 公益活动 | 商务合作 | 汇款账户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KNROMAN Company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1472号 | 滇ICP备2022003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