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新闻资讯 > 专家观点

学术勇气与社会担当

信息来源:搜狐博客    2013-12-07 01:09    knroman

就在2013年5月11日上午,我还在与社会学家陆学艺一起开会,听他慷慨陈词,申论社会科学研究对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不想只隔了两天,5月13日,就惊闻他去世的噩耗。学艺为人民福祉建言的诚意和自觉的社会担当勇气一直为我心仪。斯人逝矣,我心伤悲!

1975年,我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下称学部,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经济研究所的两位同事一起,奉邓小平复出后组建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之命,去山西昔阳县参加写作陷于困境的“大寨经济学”编写组。随后,学艺参加的学部哲学所“大寨哲学”编写组也来到这里。这两个写作组存在时间不长,在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不久,就都被裁撤回北京了。不过,由于学艺和我同属在学部“清查‘五一六’运动”中被限制自由的“重点审查对象”,有对大寨状况实地观察得到的共同认识,还有对当局那时倒行逆施的共同反感,回京以后我们仍然时相往来,怀着对国势的深切忧虑议论时政。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我们的研究重点并不一样,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直相知相重。

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内刊《未定稿》和中共中央党校的内刊《理论动态》一样,是引领思想解放的重要阵地。我曾经在《未定稿》主持人林韦的领导下,参加编写一本批判“四人帮”的专著。学艺最热心的则是为包产到户翻案。他的这项工作风险极大,也极为重要。

那段时间,爆发了我国农村应当走后来所谓的“阳关道”(坚持集体经济)还是“独木桥”(实行包产到户)的重大政策争论。一方面,在地方党政领导的默许下,安徽、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地方进行了包产到户的尝试。另一方面,中央层面并没有放开政策。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仍然要求“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放宽对包产到户的政策之所以遭遇强烈反对,是因为毛泽东对包产到户一贯采取反对态度。特别是他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把搞包产到户提到“复辟资本主义”的政治高度,指责支持包产到户的干部“站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社会主义”。1962年后,反对“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成为“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两个凡是”(指“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头脑的形势下,学艺率先对主流思想提出了明确的质疑。1979年6月,学艺和两位同事到安徽调研,亲眼目睹了包产到户地方的丰收形势喜人,也感受到广大农村干部社员被“资本主义”这根大棒打怕了,正在面临 “纠偏”的强大政治压力。返回北京不久,他写成《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这一调查报告,指出,“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受到了绝大多数社员的欢迎,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它是退步呢?”鉴于禁止包产到户政策源于毛泽东的指示,他在报告中专辟一节,指出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千百万人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大问题,“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对当时的结论有看法、有意见”,要求“对1962年包产到户的问题,要重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格于当时的形势,这篇与主流提法针锋相对的调查报告只是刊登在11月初的《未定稿》增刊,而不是《未定稿》上。但学艺的文章还是不胫而走,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为日后的政策突破做了思想准备。

1980年春,已经取得实际控制权的邓小平明确表态,支持包产到户。9月,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经过激烈争论后,对包产到户的禁令终于取消。在其后的两年内,土地家庭承包制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农村的面貌也为之一新。

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农村大变革中,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陆学艺表现了巨大的学术勇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安徽调研报告第一次明确要求重新评价“包产到户”,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史上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  

         学术    担当    

 

关于金融范 | 产品和服务 | 公益活动 | 商务合作 | 汇款账户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KNROMAN Company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1472号 | 滇ICP备2022003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