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风波”软着陆 医药大佬痛思战略调整
信息来源:金融界 2014-10-09 10:57 knroman
显然,科创误判了形势。上述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一方面,集团认为大健康产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不会受到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另一方面,集团太急于实现那个千亿产值的目标了,对快速扩张中出现的问题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在提供给经济观察报的文件中,科创集团在总结这次债务风波时承认,“集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形势预判不足,对突然而来的压力猝不及防,问题出现早期应对措施没能跟上”。
而需要追问的是,误判形势的又何止科创一家呢?
缓步反思
重伤之下,止血是最主要的任务。风波爆发后,科创在安抚焦虑的投资人的同时,也急需找到足以维持集团运转的资金,这次由民生银行和亚洲金融联盟联合出面站台的50亿授信可以看作是科创救赎的开始。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救赎的方式仍具有特殊性,科创集团董事长何俊明,现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民投监事长,早年还有从政的经历。对于大多数想从科创债务风波中学到点什么的实体企业而言,找到一条更具操作性的路径才是根本所在。
据了解,科创方面在处理本次事件时,采取了“控制发展规模与速度”“引入战略伙伴”“处置与主营业务无关的闲置资产”“调整债务结构”等多项措施。其中首要的措施为“控制发展规模与速度”。
“首先是集团千亿产值的目标实现时间可能会推后,或者步骤会缓一下,对在建的项目要‘有保有压’,不排除停掉一批工程”。据了解,目前科创集团已建成和在建的产业园共计35个,投资规模从数十亿到上百亿不等。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改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决策水平应该是所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该好好补上的一课。这也意味着,科创至少要从这次风波中汲取三点教训:“任何环境中,企业都要保持稳健的经营,不贪功;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和充分的资金供应,不冒进;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和市场冲击,不固执”。
抛开经营层的问题,科创所选择的大健康产业仍然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朝阳产业。中信证券的估算,目前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大约为2—3万亿元,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5.1%左右。如果按照国务院此前设定的目标,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以上计算的话,中长期我国健康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速将高达21%。
但这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即中药材的产业化问题。按照东吴证券的观点,相较于西药题材,中药企业要想成功地开发大健康产品,最核心的是将品牌、营销和药材资源整合为一个“恰当”的产品载体,才可能事半功倍。缺乏整合能力的企业,甚至是优秀的企业,在某一点上出现偏差,也会导致最终的“饮恨退出”。
这意味着,哪怕健康产业前景再诱人,目前仍处于前期大额投入阶段,且高强度的投入还需要保持稳定、持续的状态。以成都市为例,2012年成都制定发展规划时,计划到2017年投入600亿元发展健康产业;中信信托规划健康产业基金初期投入一次性高达100亿元。
而恰恰中药题材又是科创集团的主营业务。对于一家志在构建全国性医药帝国的大集团来说,如果不能确“保稳健的资金流供应”,无法找到“更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而单纯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经历了此次风波并拿到50亿授信后,何俊明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未来“将重点支持效益好的医药企业、医院及中药材种植板块,集中人力、物力、资金突破上市,向资本市场要资金、要资源;处置辅助性资产、重资产。”他透露,科创集团将力争中药材种植板块于2016年上市。
根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科创集团目前拥有中药材种植公司89个,医药公司168,7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化学药品、藏药及生物药品和保健食品。如何有效的捏合这些产业链上的元素,使其产生“化学反应”,提高附加值是“降低增长速度和控制扩张规模”以后科创需要讨论的问题。
好在一切都还不晚。
关键词:
医药